中国足球协会社会监督员制度实施满一周年总结会议于近日在京召开,自去年推行该制度以来,足协共聘请41名社会监督员参与职业联赛、青少年赛事及国家队相关工作的球探体育监督,累计开展监督工作达238人次,这一举措被视为足协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行业透明度的重要实践。
总结会上,足协相关负责人向社会监督员群体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监督员通过现场观赛、列席会议、参与评审、接受投诉等多种形式,对赛事组织、裁判执法、球员行为、赛风赛纪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监督,据统计,监督范围覆盖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职业联赛及部分青少年赛事,部分监督员还参与了国家队集训及友谊赛的观察工作。
“社会监督员既不是‘裁判’,也不是‘领导’,而是中国足球的‘眼睛’和‘耳朵’。”足协秘书长在会议中强调,建立这一制度旨在拓宽监督渠道,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媒体、法律、教育等专业领域人士的视角,帮助足协更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社会监督员提交了多份具有建设性的监督报告,有监督员指出部分赛区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建议加强安保及志愿者培训;也有监督员关注到青少年比赛中教练员言行失范的问题,呼吁加强基层教练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足协方面表示,这些建议多数已被采纳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来自新闻行业的监督员王先生分享了参与监督的感受:“作为媒体人,我长期关注足球领域,但以监督员身份深入赛事内部,更能体会到赛事组织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我的建议主要围绕提升赛事转播质量和媒体服务,足协相关部门反馈及时,且确实推动了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监督员队伍的构成体现了多元化和专业性,41名监督员来自不同领域,包括退役运动员、资深教练、律师、高校教师、媒体记者等,为确保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足协制定了严格的回避制度和行为规范,明确监督员不得干预比赛正常进行,不得利用身份谋取私利。
尽管制度推行取得初步成效,总结会也坦诚面对存在的问题,部分赛事监督覆盖率不足、事后反馈机制仍需优化、南北区域监督力量分布不均衡等,足协承诺,新的一年将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员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更便捷的信息化反馈平台,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并考虑扩大监督员覆盖的赛事类型和地域范围。
业内专家认为,社会监督员制度是中国足协治理改革的重要一环,北京体育大学一位教授指出:“职业足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信力,引入外部监督不仅有助于规范行业行为,也能增强球迷和公众对足球事业的信任感,监督是手段而非目的,关键仍在于足协能否将监督建议转化为切实的治理行动。”
中国足协计划将社会监督员制度与现有的纪律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机制更紧密地结合,形成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相互促进的格局,探索建立监督结果公开机制,适时向社会公布典型监督案例及整改情况,进一步提升工作透明度。
总结会最后,足协向全体监督员表达了感谢,并强调足球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社会监督员制度作为连接足协与社会的桥梁,将在未来持续发挥沟通、监督与建议的作用,助力中国足球在改革道路上稳步前行。
发表评论